摘要
童年遭遇认知危机,用“生死循环”解释主观与客观,后来接触客观精神思想,却落入唯心主义的框架,最终以生活经验选择相信唯物主义,但认知危机仍然存在并不断升级,于是始终寻找更完善的解释。
关键词
认知危机及其解决;主观与客观;唯物与唯心;道德发展理论在哲学认知发展中的应用;自我意识
正文
当我很小的时候,我就开始追溯记忆。我尝试寻找一个源头,一个最早的记忆,或者“印象”。那是一个第一人称的开端,它使我意识到自我的存在。也许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缘故,我从不对孤独感到陌生,这使我很早便开始思考一些终极的问题。我为什么活着?第一人称的视角对处于孤独中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存在。一切都静默无声,平行地、泛泛地呈现于我的面前,这使我疑惑的视角的狭窄。“我”相对世界而言是一个过于渺小的存在。同为存在,却令主观与客观显现出极端的不对称。于是我开始思考,我为什么是当前坐在家中的这个“我”?而不是一个隔壁邻居?我为什么生活在重庆?而不是北京、上海或者其他某个地方。我认为“出生”应该是一种选择,为了寻找这种选择的原因,我愿意去追溯最早的记忆。通过大人口中的故事,和一些阅读原料,我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叫作“生死循环”。这种说法深深地吸引了我。因为它揭示了一种无限的可能性,就像玩一局又一局的游戏。我在无限的生命循环中可以尝试无限种生活,甚至可以变成一只鸟、一条鱼。这种说法解释了世界同等概率的存在,解释了我为什么在“这个时候”会在“这里”。我不感到惊慌了,因为我迟早会存在于整个世界。这种说法也使我时时猜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生命,猜想它也是某种意义上“不同在”的我。
弗洛伊德认为,当婴儿学习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的时候,自我便从本我中分化出来。我联想到小时候的这些想法,觉得我是在倒着长?我首先意识到了“我”的存在,接着又把自己放回到了外部世界里。但我其实仍然区分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,只是在这区分之外还刻意去思考了“我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。我觉得我的认知过程倒是很像早期的人类。人类的早期宗教就呈现出一种泛神论的特质,早期人类就像孩子,只对有限的具象的事物产生认知。当人能够进行抽象思考时,我们便能说,产生了认知革命。我愿意把我小时候思考终极问题的开端称作“我的认知革命”。当然我就立即遇到了危机,即解释“我”与世界的联系。由于年纪尚小,还不足以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理论来解释这种联系。所以我表现为“理论的需要状态”。科尔伯格将人类个体的道德发展方向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,即“三期六段论”。我寻求一种解释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说法,似乎可以归类到第四阶段“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”——虽然这个理论本来是应用在解释道德认知的,但哲学认知与道德认知同样遵循一个原则,即理解“体系”与评价“体系”,故我认为用三期六段论来解释哲学认知,也同样是恰当的。虽然我意识到了一种解释的需要,而能应用一个体系,却只能机械地将自己代入这个体系。这是处于学习状态的儿童常用的现象,就像观看一部动画片,孩子们通常想的是“我就是动画片中的某某某”,而成年人观看影视作品,却更多会去思考“我怎样在这个世界中生活”。这就是认知的不同阶段导致的不同特征。
后来我渐渐认识到,如果“生死循环”是一种正确的解释,那么生命的数量就会维持在一种恒定的状态,否则要么天堂和地狱的灵魂越来越多,要么越来越少,最后总有一方会趋于崩溃。直到我解除了黑格尔的思想。黑格尔提出了一种“绝对精神”的理论,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里面有某种客观的“意志”。于是我开始遐想,会不会根本没有所谓的“生死循环”而应该是一个“全在”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无时无刻地体现自己? 我在印度宗教哲学里面也同样发现了类似的解释。婆罗门教的真常唯心论思想认为,“轮回”中始终存在一个主体,这个主题的“specific”的体现就构成了日常所“经验到”的第一人称。我很开心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,因为它成功地解决了天堂和地狱的人口问题,也同时成功地解释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。上世纪为了治疗癫痫,很多医生采取了切除胼胝体以切断左右脑联系,避免癫痫发作的电流风暴迅速扩散到整个大脑。这样做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产生了“裂脑人”。裂脑人的生活极为痛苦,他们时时感觉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,也时常不能协调地控制整个身体。这种奇特的现象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。我认为这是一个极具哲学意味的现象。对于一个自然人意义上的裂脑人,他是否还能被看作是“一个”?又或者,他的第一人称存在,是某个“全体”的不同具象?
不过我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再次受到了生活经验带来的挑战。绝对精神可以解释主观与客观的联系,却不能解释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的联系。我认为我需要得到一种解释,即客观精神怎样对个体产生作用。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,不同个体之间的精神是无法直接产生联系的,精神只能被分割,却无法再组合回去,即使有一天裂脑人能够恢复原状,也再找不到两个我与一个我究竟在何方了。我惊异于物质存在对精神的巨大影响,小小的一刀,就令人的精神一分为二,而随着科技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药物可以轻易使人进入非正常的精神状态。这有力地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。我再一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理论。意识可以影响物质世界,却必须建立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。这就像电脑与程序的联系一样,电脑是硬件,即物质存在,程序是非实体,即精神存在。程序栖于物质的电脑之中,又影响电脑的运作。但是唯物主义仍然没能让我明白一件事情,那就是意识的产生。仅仅解释物质与精神二者的关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。这就像几十年来物理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大统一理论。麦克斯韦方程组解释了电磁的联系,后来又有了电磁力与弱相互作用力的统一理论,再后来又加入了万有引力。这就像我在不同认知阶段接触到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的理论,后来又将人称与物质实在联系起来,最终我们也许能找到一种解释,阐明意识怎样发生,它的存在实质是什么。
到目前为止,我都只能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中寻找终极问题的解释,而不能够像亚里士多德、康德或黑格尔一样,觉得前人的体系有巨大缺陷,从而新造一个。哲学系的朋友告诉我学习哲学史了解各家体系的作用,就是学习各家建立体系的方法,并且避免走弯路。我深知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建立自己的体系,于是先不急着像无脑民科一样叫嚣着推翻一切,而先深入地参与生活,学习更多知识,以期更完善的认知解释。
2020.5.26
参考文献
[1](以色列)尤瓦尔·赫拉利著;林俊宏译.人类简史 从动物到上帝 新版[M].2017
[2](奥)弗洛伊德著.梦的解析[M].2014
[3](德)黑格尔著;邓晓芒译.精神现象学 句读本[M].2017
[4] 彭华民主编;徐愫副主编.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3版[M].2016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